上海女研究生自杀,北大吴谢宇弑母,悲剧背后是怎样的家庭关系

gong2022 2022-10-30 05:43:13 0

摘要:  ??她自杀的方式让人有点难以置信——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捆扎成一个圈,一头勒在她的脖子上,另一头套在洗手池的水龙头上。

她利用蹲着的劲儿,极端痛苦地结束...



??她自杀的方式让人有点难以置信——背对着洗手台半蹲着,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捆扎成一个圈,一头勒在她的脖子上,另一头套在洗手池的水龙头上。

她利用蹲着的劲儿,极端痛苦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学说,洗手台离地不足一米,只要有一丝丝生存的念头,她随时都可以站起来重回生门。

但杨元元没有。

到底是什么事,什么人逼她到了这一步?以至于她如此决绝地要与这个世界告别。

要知道,这天距离她踏入上海海事大学的校门不足70天。

这桩旧案时隔多年,答案依旧触目惊心——妈妈的控制欲,把女儿逼上了绝境。

被父母控制的孩子内心有多崩溃?

杨元元1979年出生在湖北宜昌,家里还有个小她两岁的弟弟。

小时候,杨元元的家庭还是挺幸福的,爸爸是工程师,妈妈是工人,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可天有不测风云,杨元元六岁那年,爸爸因为急性黄疸肝炎去世。全家的重担都落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

只有小学文化的妈妈,靠为工厂打工为生,一家人就住在工厂里的房子。

好在杨元元和弟弟从小就听话懂事,成绩也一直不错。

高考报志愿时,杨元元想报大连海事大学,想学习海商法。

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自主选择,但被强势的妈妈以太远为由果断拒绝了!

妈妈要求她报离家比较近的武汉大学,杨元元只好妥协。

考上武大的杨元元由于交不起学费,只能申请助学贷款,还得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做保洁给自己赚生活费,过得十分简朴,和周围的同学格格不入。

她日夜盼着自己早点毕业工作赚钱,好脱离苦海。

没想到,妈妈带着大包小包来看她了。

原来,工厂要搬迁,她妈妈没了住处,由不肯租房住,就想跟着女儿住宿舍。

大学单人床一般也只有1.2米,要挤两个人,只能侧着睡。杨元元大学生涯的后两年,就是这样和妈妈挤在一张床上凑合过来的。

武大一开始不同意家长住学生宿舍,后来看她家情况特殊,干脆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妈妈的到来,更是让杨元元失去了社交,过着苦行僧似的生活。

杨元元大学毕业那年,考上了北大的法学研究生。由于实在交不起学费,只好放弃。

后来,她又考上了湖北一个小镇的公务员,离家又近,还是铁饭碗。可惜,妈妈还是不同意,理由是“不想让孩子到小地方去”。

再后来,西北大学给她发了面试通知——211大学教职,激动的杨元元马上买好了火车票。

结果,妈妈还是不同意。

后面,杨元元又找了不少工作,可是妈妈一个都看不上。

直到实在拖不下去了,杨元元只好去一家武汉当地教培机构当英语老师。

直到弟弟被北大保研直博后,杨元元又重燃起了考研梦。

2008年,她奋力一搏,最终以不错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专业的研究生。

之所以选上海,是因为妈妈对上海十分向往。

既然女儿要去自己梦寐以求的上海上学了,妈妈怎能不跟着去呢?

于是,杨元元在妈妈的强烈要求下,又一次妥协——带着妈妈住进了宿舍。

学校听说这事儿后,马上给杨元元发了通知,让她妈赶紧搬出去。

杨元元不甘心,还给学校写了申请,说了自家的困难情况。

但学校还是以不合规矩为由拒绝了。

无奈之下,杨元元只好冒着雨去找房子,但没找到,她们只好花100块住了宾馆,母女二人都心疼坏了。

第二天,好不容易找到了房子,却拿不到钥匙,母女俩就在学校礼堂前的长椅上坐了一晚。

第三天,终于拿到了钥匙,进去一看才知道,是一个毛坯房。母女俩只好打地铺和衣躺了一晚上,冻得几乎一夜没合眼。

一连几天的奔波、疲惫、掺杂着焦虑、担心和内疚,让杨元元的情绪到了崩溃的边缘。

那天,她第一次反思自己的人生,埋怨妈妈干涉她的决定。

第四天一大早,大家发现她已经把自己缢死在了水龙头上。

在杨元元30年来的生命里,妈妈像影子一样,紧紧跟随着她,左右着她的人生方向,让她没有空间,无法喘息,只有被控制的窒息感,只能通过死来解脱。

这种相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共生的关系。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病态共生存在着一个现象叫“共生绞杀”,在这样一种共生关系中,只有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存活下来。

很明显,李元元妈妈是处于高位,自我存活的那个人。

要想摆脱妈妈的控制,就只能杀了她

和杨元元“同病相怜”的,还有北大才子、杀人狂魔吴谢宇。

曾经,在吴谢宇的身上,有很多美好的标签:

北大学霸

情商高

超级自律

热情懂事

……

吴谢宇的一位老师说:“他最大的缺点,就是似乎没有缺点。”

事实上,近乎完美的吴谢宇一直是父母的骄傲。

然而,这个天之骄子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弑母。

那么,吴谢宇为什么要杀害自己的妈妈呢?

这要从他爸爸的去世开始说起。

爸爸去世前,吴谢宇的生活很幸福。母亲爱读书,父亲爱鼓励,他乐观自律。

吴谢宇16岁那年,爸爸被检查出肝癌晚期,这个消息使吴谢宇的精神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因为在他的心中,爸爸一直是超人一般的存在。

在爸爸生病期间,他很想替妈妈分担,却被告知:“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

在爸爸放弃治疗,回家的第二天,吴谢宇就接到了姑姑的电话,告诉他爸爸已经去世了。

吴谢宇精神恍惚地赶回家中,却没有来得及见爸爸最后一面,只能看见他冰冷的尸体。

爸爸去世后,吴谢宇在葬礼上痛苦得几近失控,而妈妈谢天琴却异常冷静地安慰道:“不要哭,不要让其他人把我们家看扁了。”

于是,在众人面前,吴谢宇只能极力克制着自己的情绪。

爸爸走后,为了平复妈妈悲痛的心情,吴谢宇跟妈妈承诺:“我会照顾好你一辈子的。”

在失去精神寄托后,妈妈谢天琴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儿子身上。

吴谢宇大学的室友透露过一个细节:吴谢宇每天都会给妈妈打至少一个电话,不仅向妈妈汇报自己学习如何,考了多少分,甚至还向妈妈汇报他是怎么花钱的。

这种事无巨细的汇报,看似是母子间的相互取暖、支撑,其实是一种绝对坦白、忠诚的病态共生关系。

而这种病态共生的关系,像密不透风的牢笼,严重扼杀了吴谢宇的“本我”,时常感到痛苦、压抑的他,曾萌生过自杀的念头。

为了冲破牢笼,吴谢宇开始计划留学。

2015年,吴谢宇的GRE(美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名列全球前5%。当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妈妈时,妈妈也很开心,但她同时也表示:“异国他乡你也照顾不好自己,不如我跟你一起去吧。”

妈妈随口说出的话,让吴谢宇如遭雷击。他绝望地意识到,自己辛苦争取到的,唯一可以摆脱妈妈控制的希望,也将会随着妈妈的陪读化为泡影。

于是,他开始自暴自弃,心理问题日渐严重,罪恶之花野蛮生长。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让吴谢宇一念成魔。

这年7月,他实施了自己的弑母计划。

原本亲密无间、病态共生的母子,却以阴阳两隔的悲剧方式分离。

病态共生的最终结果:你死/我亡

一般来说,这种病态共生的关系,都是父母想给孩子构建的。他们不仅想强烈地渴望构建这种关系,而且还会成为主导者。

当两个人共生为一个人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存活,另外一个人的自我就会被吞掉,被绞杀。

比如,我想站着喝水,而另一个人非要让我坐着喝水,这就形成了一个细节上的绞杀。

当这样的绞杀成为两个人相处常态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最终意义上的共生绞杀。

值得一提的是,形成这种共生绞杀,并不意味着不爱,而是非常之爱。

吴谢宇的妈妈对他的爱非常之深,她可以把自己的一切都给了儿子,这恰恰是一件非常恐怖的事情。

试想,如果一个人一切都是为了你,她活着就是为了你,你就是她生命的意义所在。这就意味着,你就永远地把这个人背在你的身上,你不能和她分离。

最终的结果就很悲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如何避免病态共生关系?

病态共生关系是中国家庭里经常存在的问题,那如何避免这种病态共生关系的形成呢?

1.学会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当我们要求孩子怎样怎样时,不妨换位思考一下,你希望自己的周末全部被各种特长班所占据吗?你希望别人常常干涉你的决定吗?你希望自己没有独立空间、没有隐私吗……

答案一定是否定的。既然我们不希望如此,又何必把这一切强加给孩子呢?

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父母要给孩子自主选择的机会,不能过度控制孩子的思想和行为,鼓励孩子勇敢做自己。

2.学会放手,懂得分离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的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的任务就是和孩子分离,学会放手。

有的父母在孩子上大学后,还不舍得放手,还要在学校附近照顾孩子。这让孩子体会到的不是爱,是窒息感。

有道是,父母之爱子,则为计深远。让孩子有振翅远飞的能力,才是明智的父母该做的事。

3.尊重孩子的选择,培养独立能力

我有个电视台的朋友,每年都要带孩子去一些陌生的地方旅行。跟别的父母所不同的是,她会让孩子参与制定旅行计划和攻略。

比如,选择去什么地方,当地有什么特色美食、什么景点最经典,住在哪里等由孩子来制定。

在制定的过程中,孩子把手机、电视、课本等都派上了用场,大大锻炼了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父母只有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才能从根源上避免病态共生关系的出现。

4.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与孩子共同进步

父母要有自己的生活和追求,不要把全部精力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

父母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进修自己的能力或者学习一些家庭教育的相关课程……和孩子共同进步。父母有追求了,就不会从心理上过于依赖孩子。

很多时候,病态共生关系的出现,并不是孩子离不开父母,是父母从心理上离不开孩子。一旦孩子脱离自己的掌控,父母心里就会空虚、臆想、抓狂。

所以,避免过于依赖孩子,也是父母们需要学习的一个课题。

新时代好父母的标准之一,就是能够忍受孩子长大所导致的自己被“抛弃”的感觉。

孩子越长大,和父母离得越远。这是不可避免、连动物都明白的事实。

这是长大的孩子的必经之路,也是父母终要面对的课题。

所谓养育,不过是一场相互“抛弃”。就像曾奇峰老师所说的:

“越有出息的孩子,越会抛弃父母,因为他们要去更远的地方,遇见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要创造一个自己的世界,就势必会离父母越来越远,因为,他正离自己越来越近。

所以,他们会从原来的家庭中剥离出来,而被抛弃的父母,也要趁早做好准备,从对孩子的过分关注和过度期待中,抽离出目光,回归自身,做好自己。

唯有如此,才能成就孩子,而他们也注定要超越父母,成为最棒的自己。”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