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理工大学、东北电力大学哪个更好 怎样选择

gong2022 2022-11-14 09:43:59 0

摘要:  ??【了解更多 信息,请点 击上方 关注 】

武汉理工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哪个好?怎样选择?在很多家长同学选择学校时,可能会有同样是疑问。这是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现在给同学解答一...



??【了解更多 信息,请点 击上方 关注 】

武汉理工大学和东北电力大学哪个好?怎样选择?在很多家长同学选择学校时,可能会有同样是疑问。这是一位同学提出的问题,现在给同学解答一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一下:

第一,地理位置不同。东北电力大学位于吉林省吉林市,属三线城市;而武汉理工大学大学位于湖北省会武汉,是华中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属新一线城市,显然两所学校武汉理工大学大学地理位置占有优势。

第二,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武汉七校联盟之一,属于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而东北电力大学只是吉林省属重点大学,这方面武汉理工大学又胜一筹。

第三,我们在看一下两所高校师资及其它方面实力: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中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培养人才规模最大的学校,已成为我国“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其前身可追溯至1898年建立的湖北工艺学堂,2000年5月由原武汉工业大学、武汉交通科技大学、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现已形成以工学为主,理、工、经、管、艺术、文、法等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学校现有马房山校区、余家头校区和南湖校区,占地4000余亩,校舍总建筑面积178.28万平方米,设有25个学院(部),建有4个国家科技创新基地。92个本科专业,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7个;

师资方面,学校现有教职工5381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院士1人,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1人,欧洲科学院院士2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世界陶瓷科学院院士1人;目前学校在校普通本科生36000余人,博士、硕士生18000余人 ,留学生1700余人。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武汉理工B类以上学科就有18个。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获A+,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学科获B+。

武汉理工拥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8个: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船舶与海洋工程、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航海技术、物流工程、信息与计算科学、工商管理、动画、产品设计、思想政治教育、安全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15个: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物流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矿物加工工程、轮机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画、工业设计、国际经济与贸易、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物联网工程。

东北电力大学是一所以电力特色为主,多学科交叉融合,拥有较为完整的学科办学体系,2016年学校加盟“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是中国电力高校联盟成员。学校始建于1949年,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电力工科学校,2000年起,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管理模式,2005年学校更名为东北电力大学。

学校共有14个学院,50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工、理、管、文、法、经、教育、艺术8个学科门类。师资方面,东电现有教职工14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双聘),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现有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个博士后流动站;1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具有硕士研究生推免权。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电力只有2个B类学科,电气工程为B、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为B-。

东电拥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5个,分别是:能源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等。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武汉理工的实力强于东北电力大学很多。其实,两所大学并没有什么可比性,因为武汉理工是双一流大学,而东电只是一所行业类院校,录取分数也是有所差别。但是,如果同学想报考电力方面专业,将来要去电力系统工作的话,还是报考东电,因为东电的电气类专业更强,而且行业认可度非常高。

同学们怎么看,欢迎 关注 评论区留言

最新: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国内地144所上榜,有你母校吗?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有警察梦的看过来!附:2020年录取分

注意:志愿填报还有机会!这三类考生,不要错过征集志愿!

最新:新增第14个学科门类!这类专业,人才紧缺,就业好,薪资高

考生:先弄清这“6种录取状态”的含义,才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