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考研和24考研互不理解,这个9月究竟应该怎么学,最后才能上岸

gong2022 2022-10-08 14:43:13 0

摘要:  ??大家都一样,没有人能做到知识无死角,考研是选拔性考试,达到能超越对手的水平就可以了。

其次,也不能懈怠。暑假结束,新学期到来,大多数的考研人进入到冲刺复习阶段。

如果说为...



??大家都一样,没有人能做到知识无死角,考研是选拔性考试,达到能超越对手的水平就可以了。

其次,也不能懈怠。暑假结束,新学期到来,大多数的考研人进入到冲刺复习阶段。

如果说为期两个月的暑假是黄金复习阶段,那从9月开始剩下三个多月的时间就是真正的钻石级复习阶段了。

考研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觉,暑假的时候,总觉得时间还早,一切还来得及,暑假一完就立马有种要考试的感觉。从9月份开始,各种研招信息的集中发布,预报名、报名、现场确认等时间节点接踵而来,每天都被各种提醒还有多少天就要上考场了。

适度的紧张感是件好事,过度紧张则会影响考试状态,所以进入9月份以后,大家在学好习的同时,要适时适当调节自己的压力,轻松备战,保持良好心态,千万不要在最后三个月因为压力放弃考研。

其实暑假这两个月里,已经有一批人弃考了,是的,走完暑假我们又干掉了一批人。对手越少,我们自己的胜算就越大,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能成为最终赢的人。

有同学会说,自己暑假没利用好,感觉什么都没做假期就完了,感觉自己要考不上了……果哥想说,与其遗憾后悔还不如一场学习复盘,找找之前学习的方法战略问题,9月开始后,学习一定要更有方向目标,最终成败全在这100来天。

关于考研的难度,有的人把它夸大了,结果吓走了许多本来完全可以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而有的同学低估了考研的难度,过于轻敌,结果原本能考上的也考得一塌糊涂。确实,对于考研的难度,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夸大和轻视其难度都是不合适的,甚至在许多时候是有害的。

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考研的难度其实并不算高。大家可以想想,考研的国家分数线要满足那么多不同档次学校的招生情况,显然不可能定得太高,题目的难度也是适度而且相对稳定的。考生很早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数,只要大家认真复习,给予考研足够多的时间,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考研复习的许多工作量,并不是完全为了达到某个分数线而做的努力,而是在想尽办法减少自己落榜的风险。也许你学的很多东西未必会考到,可是它们仍然是有意义的,因为那些都可以减少你考不上研究生的风险。

问题在于,许多人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所以没有从尽量减少出现意外的角度来思考如何安排复习,特别是专业课的复习,结果经常失败,给人造成考研挺难的的印象。

当然,过分认为考研很容易的想法更是极其错误的。考研需要完成一系列的工作量,如果没有完成一系列必须的工作,试图靠侥幸考上研究生,机会是很小的。只有在你花了足够多时间、足够多精力的情况下,我们才可以说,考研其实并不难。

研究生入学考试只是


考4门课,与复习的认真程度、复习时间的长短以及方法是否正确有关,与平时的学习成绩关系不大。我就认识一个优秀毕业生(全校一年才有30个),因为太自信了,以为自己平时成绩好,没有认真复习,结果没有考上研究生,而且考得很差。而她有好几个同学因为没有学位,不好找工作,没有其他退路,只有考研,反而都考得很好。

所以考不考得上,关键还是复习得如何,不要因为平时成绩不好就不敢考研。你平时不可能像考研那么认真学习的,所以平时成绩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你可能不太喜欢学习,所以无所用心,因此,平时成绩常常不能代表你的真实水平和潜能。

虽然我认为早点确定要考什么学校和专业比较好,但是像有些同学从入学起就开始准备,或从大二就开始准备,也未免过头了一点。这样一来,整个大学生活完全围着考研转,以后回忆起自己的大学生生活来,难免会觉得自己为了考研,放弃了太多的东西,别人有美好的大学生活,而自己的大学生活却黯淡无光。

因此我觉得,如果你已经决定考研,那么在大三之前要做的事情就是,认真学好未来考研需要考试的课程,并且学到和考研差不多的水平(比如说,在上课时、特别是期末考试前就抱着考研的数学复习指导书来看),就是在为将来顺利考上研究生做准备了。此外,在大三正式准备考研前,把所有的数学课都尽量学好,把英语尽早提高到六级水平或六级优秀的水平,这就是为考研做的最好准备。

如果考本专业,那么我觉得大三下学期开始看数学和专业课就可以了。如果是跨专业,则最好是大三上学期就开始学一些该专业的课程或直接读该专业的考研指定参考书,大三下学期开始看与指定参考书的书名相同,但作者不一样、内容也有些差异的教材,这样可以增加对指定教材的理解,也可以降低考试时出现没见过内容的危险。最近,可能由于考研竞争激烈,我已经听到过很多学校的专业课大面积超出指定教材,有时甚至超过一半的考试内容都在指定的参考书上找不到(主要是经济类和纯文科的专业),所以早点读些其他教材非常重要,如果指定的教材明显不够权威、内容太浅或内容不够全面,更应该仔细研读与该书同名的权威教材。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