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4位院士,毕业生赴名校深造!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实力硬核”

gong2022 2022-11-16 09:43:26 0

摘要:  ??两届毕业生有近90%的学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化学所等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读研,每届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或者硕博连...



??两届毕业生有近90%的学生被保送至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科院化学所等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读研,每届都有学生申请到国外大学读研或者硕博连读,并拿到奖学金资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出自于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创新人才实验班(拔尖班)。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作为河南省唯一的国家化学人才培养基地,迄今为止,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先后设立了国家理科化学基地班、郑州大学—中科院“卢嘉锡化学菁英班”、创新人才实验班(即拔尖班)三个特色班,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之路。从这些特色班的教室内,走出了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化学人才。

化学学院始终将本科教育作为重中之重,发挥“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的优势,建立“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三全育人”体系。学院坚持配备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励志导师和专业导师,形成了多重导师体系,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帮助和培育。

同为引领学院人才培养的“三驾马车”,三个特色班采取特色教学、差异培养的教育方式,既有共通点,又各有侧重。基地班、菁英班采取分段培养模式,注重本科培养与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实验班在此基础上,采用双语授课形式,鼓励学生使用国外原版专业教材,并实施双语考核。

作为全校最早提出尝试小班授课的学院之一,化学学院为学生量身打造专业化、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每个特色班均有专属的培养方案。如今,化学学院已经形成了一支“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教学骨干”组成的教学团队。学院选拔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热爱学生工作的教师担任特色班班主任,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化学学院教授李占先是2001届基地班毕业生,她在中科院和北京大学深造后,又回到郑州大学任教。她直言,无论是

作为学生还是教师,小班授课的教学模式都让她受益匪浅。

李占先教授

除小班授课外,特色班还一直实施动态弹性的培养模式。在学生配置上,三个班同步实行进入和退出机制。这样的流动制给了班里的同学们压力,更给了大家动力,同学们在竞争中相互学习,在学习中共同进步。虽然班级是流动的,但宿舍是相对固定的,不同班级的学风、文化以宿舍为媒介,不断地融合发展。

未来,学院将持续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动态培养机制,让学生在交流学习中成长成才。

科教融合,以研促学

对于许多本科生来说,科研似乎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但在郑州大学化学学院里却并非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大一、大二便可进实验室参与科研训练,培养科研素质,部分同学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这样的经历在学院中并不鲜见。化学学院的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践平台和科研机会。

进实验室这件事,已经成了化学学院里的“历史传承”。高年级的同学会向低年级的新生介绍实验室的情况,新同学们也十分珍惜进实验室的机会。这样的传承,帮助他们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学院率先在特色班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师为主导”,贯穿整个本科阶段的科研训练体系,并为项目提供经费支持,构建了“完善制度、重视过程、不唯成果、鼓励先进”的评价机制。特色班的学生除完成基础实验课程之外,还要参与学院、学校、国家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或其他科研项目,完成相应的科研实践任务。从2003年开始,学院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双休日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至今已坚持了17年,进实验室已经变成了学生们的自觉行为。学院每年两期的“青年博士讲坛”,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化学学院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金奖

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以来,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相继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及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河南省绿色催化加氢重点实验室、河南省绿色增塑剂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条件和支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合作,科教融合,协调育人。自2013年起,学院每年选派优秀学生到中科院研究所开展暑期访学。

化学学院学生到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访学

此外,学院还与俄罗斯、美国、法国等国外高水平院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鼓励和资助高年级本科生到国外进行短期访学交流,拓宽国际视野。

坚持特色,开创品牌

历经25年辛勤耕耘,化学学院特色班经过不断探索和完善,取得了一系列成效。近年来,基地班学生共参与发表学术研究论文200多篇,在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邀请赛等赛事中获奖20余项。优秀毕业生陈楠发表多篇科研论文,并获得“郑州大学十佳大学生标兵”“郑州大学术之星”称号。

从特色班走出的学子们有投身科研、勤于求索,入选国家人才计划的科学家;有屯垦戍边、扎根边疆,响应国家号召无私奉献的教师;有深入基层、服务群众,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劳动者;有潜心钻研、打破国外垄断,攻克催化技术难题的工程师……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特色班不仅为化学研究领域输送了一大批品学兼优、善于创新的化学人才,也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部崛起提供了高质量的人才支撑。三个特色班先后2次被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先进班集体”。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广泛赞誉,是国内最受欢迎的研究生生源单位之一。

化学学院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20年,化学学院本科生参与发表SCI论文58篇,获得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奖励30项,毕业生读研率达到59.4%,化学专业的本科录取分数线超出一本线91分,在全校基础学科中排名第一,体现了社会各界对郑州大学化学本科教育的高度认可。

面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新要求、新挑战,化学学院以更广阔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视野,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内涵建设和一流学科特色建设,牢牢抓住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机遇,培养更多更好的一流化学专业人才。

拓展阅读:

郑州大学化学学院始建于1956年,为原郑州大学最早建立的三个院系之一。一批著名的化学家徐墨耕、刘椽等组成的先驱者,为化学学科和化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完备,拥有化学、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化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及化学博士后流动站,同时,设有应用化学、工业催化、药物化学、化学生物学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应用化学、工业催化、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化学生物学、环境科学、环境工程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化学学院优秀学子赴中科院化学所访学

学院先后获批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化学)和国家一流专业(化学)建设序列、教育部高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国家级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国家级教学团队“化学系列课程教学团队”、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有机化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国家级来华留学品牌课程、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为本科实验教学、科研训练及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化学学院优秀学子赴俄罗斯喀山国立技术大学访学

成立65年来,化学学院已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化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生中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近40人入选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国家优青等国家级人才。

李朝军院士

李朝军院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03担任加拿大绿色化学首席科学家,曾获得美国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2006年“科学美国人”杂志将他列为全球绿色化学领域的5位著名科学家之一,2007年,加拿大化学会将其研究成果列为二十世纪20项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2010年获得了加拿大绿色化学与工程奖。2012年当选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

丁奎岭院士

丁奎岭院士,1985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1987年于郑州大学获硕士学位,201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从事基于有机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反应和绿色化学研究。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从1990年在郑州大学从教至今,他一直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在他培养的30多位博士和博士后中,已有近20位成为教授或研究员。

刘中民院士

刘中民院士,1983年本科毕业于郑州大学化学系,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他长期从事应用催化研究,作为技术总负责人合作完成了多项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其中包括世界首次甲醇制烯烃技术工业性试验及首次工业化,世界首套10万吨/年煤基乙醇工业示范项目等,让我国在能源低碳催化、新兴煤制大宗化学品和清洁燃料等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席振峰院士

席振峰院士,1989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原郑州大学化学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郑州大学兼职教授,201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事的科研方向是利用金属有机化合物研究高选择性有机合成新反应、新方法,主要致力于碳-氢键、碳-碳键以及碳-杂原子键的选择性切断与重组反应规律研究,探索新一代物质转化的途径。

欢迎关注"郑州大学招生办公室"网易号,获取关于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郑州大学的精彩资讯!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