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与内蒙古师范大学携手 行走北疆大地 汲取中国力量

gong2022 2022-11-24 19:43:51 0

摘要:  ??“走过草原、去过沙漠,领略北疆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我真切领会到了‘内蒙古里藏着半个中国’这句话的内涵。”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晨阳说...



??“走过草原、去过沙漠,领略北疆大地厚重的历史文化、淳朴的风土人情,我真切领会到了‘内蒙古里藏着半个中国’这句话的内涵。”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杨晨阳说。

从呼和浩特的云谷大数据中心、乌兰夫纪念馆、敕勒川草原,到包头斯诺觉醒点、敕勒川博物馆、稀土博物馆,再到鄂尔多斯婚礼、乌兰察布乌兰牧骑表演……6天、18项行程,在复旦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两校教师带领下,复旦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国情实践团23位学生携手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6位研究生行走内蒙古,深入基层一线实地走访调研,与农牧民、工人、企业家、文艺工作者近距离交流、面对面采访。

国际新闻传播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由中宣部、教育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广播电视台与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5所高校以及相关地方院校共同举办的年度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培养我国新时代的高端国际传播人才。通过国情教育,助力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塑造可信、可爱和可敬的中国形象。

用双脚丈量大地

多彩丰富的民族文化、朝气蓬勃的现代产业,在初到北疆大地的同学们眼中,内蒙古是新闻的富矿。

“参观了北方股份公司和稀土博物馆后,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工业强国的重要性。在国家大力扶持下,稀土与各关联产业之间正在深度融合发展,讲好包头稀土故事,是讲好中国发展故事、中国科技故事的重要一环。”杨晨阳说,结合内蒙古区域与资源优势,希望能在未来把更多内蒙古绿色发展的好故事传播到国际舞台上。

短短几天时间,每位实践团成员都有收获和成长。如何切实地做好新闻传播,学生们有了更多思考和体悟。

“鄂尔多斯婚礼表演中,‘分发出嫁’这一幕催人泪下,这折射出讲好故事的关键——打动人心。真正的国际传播一定不是喊口号,而是要讲具体可感的故事。”实践团成员李炜波主笔采写了小组稿件《传承、融合与爱》。李炜波说:“我觉得,这些都是动人的民族团结故事,也是我们以后要在国内外去传播和塑造的内蒙古形象、中国形象。”

“一支艺术团、一个孤独的老人,翻山越岭只为‘他’而来的故事不仅感人,还特别有力量。”实践团成员黄天宇的小组稿件《色彩、期盼和牵挂:七旬老人与乌兰牧骑的4年约定》中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乌兰牧骑艺术团下乡表演的时候,遇到过一户周围牧区搬迁但自己不在搬迁范围内的老年住户。了解到他只能一人跟牛羊马为伴后,艺术团每年都会特意来到老人家里,为他表演精彩的节目,帮他干活。

“队员们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心始终未曾改变。他们之所以能在舞台上呈现出精彩的作品,源于长年累月深入基层的经验累积。”实践团成员钱昕瑀说,“这给我的启发是,我们做国际传播也是同样的道理,一定要脚踏实地,才能够仰望星空。”

手把手现场教学

“这些报道采访充分、信息丰富,有增量。尽管有些作品还不够成熟,但都体现出青年人独特而细微的观察视角。”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国新项目主任邓建国教授说。

“在本次国情实践中,我从三个方面考察学生:一是专业性,以稿件质量为准。二是个人态度,对待国情实践的态度是否端正。三是个人行为,个人在整个实践中发挥着什么角色。”人民日报海外版《世界遗产》主编齐欣表示,三个部分加起来会改变个体在社会中的形象,而做国际传播与个人社会形象密切相关。他鼓励每位学子能够积极有为,通过自身专业获得他人尊重、获得世界尊重。

一路走来,老师们手把手的指导让同学们受益匪浅。师生一起围坐在都贵玛老人身边,听她讲

述艰苦条件下如何养育28位上海孤儿的感人事迹;斯诺的白玉石雕像下,聆听国际新闻传播记者埃德加·斯诺的觉醒历程;在乌兰夫故居,瞻仰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乌兰夫同志的红色历史……学界专家与业界媒体人士现场讲解、实地教学,让同学们收获满满。

“走的路、看到的东西是一样的,学生们往往还不能达到媒体老师的敏锐度和高度,这就说明对于国情的考察,不仅需要身临其境,更要培养自身的观察力、敏锐度,提高动手实操能力。”国新项目学术顾问、72岁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教授刘海贵在实践团的总结会上说,“把一天和学生共同经历的活动,在晚上一起面对面交流总结,这就好像我们用餐一样,将新鲜的食材现场烹饪,营养价值高、大家会喜欢吃,真正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交流切磋收获多

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是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与高校共建的第一所“部校共建”新闻传播学院,此次与复旦大学共同举办国际新闻传播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两校优势互补、深化交流合作的有益实践。6天的时间,一根无形的纽带正在连接两所高校的师生。

李懿娟是本次“三千孤儿入内蒙”稿件的采写者。任务重、困难多,除了需要克服语言不通的问题外,他们还需挖掘更多已有报道之外的细节。

“非常感谢师大的同学。他们在翻译和转录文稿以及语言沟通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李懿娟说。

“复旦同学做事专注高效,和他们合作不仅学到很多东西,还交到了好朋友,我很享受这次活动。”内蒙古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黄涛说。

“切身体会祖国的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同时,更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的善良和热情,以及建基于此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其乐融融。”实践团成员黄雅萍说。

“收获满满,依依不舍”。刘海贵对这次行程作出总结。

“内蒙古的红色文化丰富,许许多多的新闻传播领域人才在内蒙古找到了自己追寻的信仰。这里的新闻传播资源更是独树一帜,很值得我们来考察和挖掘。”刘海贵说,“新闻传播是应用性较强的

学科,对于学科理论的把握,必须要结合现场实战练兵,这样学生的动手能力才会提高。这堂别开生面的新闻传播课,为青年学子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记者手记

国际新闻传播国情调研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子们就内蒙古自治区红色文化传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历史沿革等议题开展调研,对搭建融合央媒、地方媒体、东西部高校师生力量的国际传播机制,培养内知中国、外知国际的新一代国际传播人才具有促进作用。


相关推荐

评论列表
  • 这篇文章还没有收到评论,赶紧来抢沙发吧~
关闭

用微信“扫一扫”